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組織方向

下午接到 Helen 的來信,除了問候,也告訴我她要離開成衣勞工中心了。我們是之前在這個洛杉磯勞運組織的同事,當時一直是我幫她做口譯的。她說中心在改革,以後要以政治教育為主、減少個案服務量,所以理念不同,她要離開了。

其實改革大概是在我開始在那兒工作前就已經開始籌畫的,一來是因為個案服務量的增長加上人手不足,讓中心員工忙到自己反而比較像被剝削的勞工;二來中心成立的目的本來其實就在於做組織工作,不但期望教育勞工其於法律上的權利,也要喚起她們的政治覺醒,而個案服務(如:法律諮詢、欠薪追討)只是一開始吸引人潮的手段、不是目的。

雖然拉美會員人數越來越多,然而中心在吸引華人勞工方面一直都不怎麼成功,雖然當時的主任和lead organizer都是華人面孔,也有專任的華人組織者(在上海是醫生、在洛杉磯做過成衣勞工的 Helen 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很多華人勞工都是案子結束了就離開,只有晏平表現出比較願意積極參與組織事務的意願。這樣的情況也讓身為拉美勞工的理事之一質疑說,在中心人手已不足應付拉美會員時,為什麼還要投資在無甚起色的華人會員拓展上。

Helen 有時抱怨說華人現實,事情解決了就走;但我想,「不想惹麻煩」或許是隱藏在後的真正問題吧。中國和拉美的政治參與氛圍本質上就是天差地別,就連 Helen 自己也是聽到工會、政治教育就皺起眉頭,有時還小小聲地跟我說:「要造反啦?」(Helen 在文革中長大)。因此,中心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不是由政府經營的福利機構,要再深入一歩,卻沒有人覺得有必要「惹」上這個麻煩。

那麼,中心要針對華人勞工做政治教育這件事就不免讓我想著:在勞工組成的理事會背後「垂簾聽政」的那個由美國年輕運動者組成的「影子理事會」是不是關在自己的左派象牙塔裡,不肯面對現實呢?當然,中心幫助深入參與的會員建立自信和成就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是讓某位大嬸級的拉美會員一聽到「全球化」就渾身氣的發抖,那所謂的政治教育也只是把一些偏頗的左派教條灌輸到會員身上而已。

當然,不管在洛杉磯還是台灣(全球各地都是吧),非營利組織最大的困境還是經費的來源。成衣中心的情況比台灣大部分機構都好,但員工薪水低、工作不僅不定時還嚴重超時,再再都造成員工流動率高、員工平均工作履歴偏低,進而造成組織常態經營上的問題。當時就有會員提到,他加入中心一年多來,中心員工就換了好幾個,這樣經驗要怎麼承續呢?更嚴重的是,員工工作的忙碌,幾乎沒辦法讓他們靜下來吸收工作外的知識,因此更加容易鞏固教條化的信仰。

這樣的批評當然不是我有什麼解決之道,只是一些反思。比親身投入實踐更下下下等的舉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