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quit, or not to quit: that is the question.
If you are not good enough, you should acknowledge the fact that you are not good enough and leave without hesitation.
Tuesday, November 22, 2005
Tuesday, November 15, 2005
警訊
THE FALL AND RIS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Paul Krugman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o models. We all think in simplified models, all the time. The sophisticated thing to do is not to pretend to stop, but to be self-conscious -- to be aware that your models are maps rather tha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intelligent writers on economics who are able to convince themselves -- and sometimes large numbers of other people as well -- that they have found a way to transcend the narrowing effect of model-building. Invariably they are fooling themselves. If you look at the writing of anyone who claims to be able to write about social issues without stooping to restrictive modeling, you will find that his insights are based essentially on the use of metaphor. And metaphor is, of course, a kind of heuristic modeling technique.
In fact, we are all builders and purveyors of unrealistic simplifications. Some of us are self-aware: we use our models as metaphors. Others, including people who are indisputably brilliant and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are sleepwalkers: they unconsciously use metaphors as models.
-- Paul Krugman
Saturday, November 12, 2005
分級
奧古斯丁在主流社會的大門邊,裡外徘徊。他和他的太太還有三個小孩住在一棟小小的白框屋子裡,屋內裝飾著閃爍的燈泡,還有一株漂亮的耶誕樹。房子的主人是他老闆 - 一位雞農,沒跟他們收取任何房租。奧古斯丁是個外表俊俏的三十三歲青年,每分收入轉瞬間都化為必要的支出,一毛也不剩。然而,他卻不確定自己歸屬的是那個社會階層。
「我不能說我窮,很窮,因為我有車。」他這麼解釋︰「最重要的,是我有我的小孩、太太。因為我的人生可以持續下去,所以我不能說我有多窮。雖然我也知道自己身無長物,但是我有飯吃,我的孩子有衣服、鞋子可以穿,而且我也覺得自己過的不錯。如果說我窮,我不知道,或許吧!但如果說我真的很窮,這是對上帝不敬,然而如果我說自己富有,那又太驕傲了。所以,我不知道該把自己放在那裡。」
p. 120, The Working Poor - Invisible in America, by David K. Shipler
螺責任有限翻譯
「我不能說我窮,很窮,因為我有車。」他這麼解釋︰「最重要的,是我有我的小孩、太太。因為我的人生可以持續下去,所以我不能說我有多窮。雖然我也知道自己身無長物,但是我有飯吃,我的孩子有衣服、鞋子可以穿,而且我也覺得自己過的不錯。如果說我窮,我不知道,或許吧!但如果說我真的很窮,這是對上帝不敬,然而如果我說自己富有,那又太驕傲了。所以,我不知道該把自己放在那裡。」
p. 120, The Working Poor - Invisible in America, by David K. Shipler
螺責任有限翻譯
Thursday, November 10, 2005
合法?非法?
"Never forget that everything Hitler did in Germany was legal."
-- Martin Luther King Jr.
歷史上,屠殺可以是合法、歧視可以是合法、種族隔離可以是合法...
法律是該被反省的,不是一味遵從的。
-- Martin Luther King Jr.
歷史上,屠殺可以是合法、歧視可以是合法、種族隔離可以是合法...
法律是該被反省的,不是一味遵從的。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05
回應友人C的信: 移民勞工
C,為什麼你會對移民勞工有這種看法呢?對於沒有文件的移民勞工,尤其是中南美洲移民,我特別覺得為他們心酸,心裡是會跟著一起痛的,很痛。
移民造成的問題在各大小富國到處可見,但這是移民本身的問題?還是跨國鉅大貧富差距的問題?如果不是在家鄉窮到怕了、窮到絕望了,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離鄉背景,帶著可能十年再也見不到親人的苦楚,冒著生命危險又揹上一身債(從10/2001-10/2002,共計有323人死於這條南北偷渡途上),來到美國打著絕少有健康保險,甚至最低工資也拿不到,時有時無的工?我當時在UCLA有個大學部的朋友,十幾歲時從薩爾瓦多偷渡來的,來了到處打零工,搬磚頭什麼的都幹過,熬到了二十幾歲終於拿到居留權,才有辦法繼續受教育,三十歲出頭他才終於將要大學畢業;然而他是鳳毛麟角的幸運案例。在北卡的馬鈴薯田上辛勤採收的,是那些擠身在有如納粹集中營般的臨時小屋的農工,天天只求收成好,好讓他們可以努力工作,賺取那在地人看來微薄,對他們來說卻有如甘霖的工資。
再談到財政,沒有文件的移民是拿不到政府社會福利的,甚至,他們還對美國國家財政有貢獻,因為根據他們的低收入而該拿到的退稅(他們領的工資是被扣過稅的),他們一毛也不能/不敢拿。甚且,還有些明明有身份的移民(我就遇過),他們討厭自己被視為負擔,而不肯利用社會福利去舒緩自己的經濟難題。
接著是合法性,法律是人定的,以前促成美國經濟起飛的合法歐陸移民,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可能有一堆都拿不到移民資格,為什麼呢?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大概就是congestion effect大於勞動人口成長的利益,因此老移民現在只要"優秀"的新移民,因此那些"不優秀"的、沒親戚的就變成"非法"了。只是,試問他們究竟犯了什麼不可赦的罪?難道,想要逃離怎麼努力也無法改善的貧窮也是罪?他們的不同,只在於有沒有身份、有沒有文件。They are simply undocumented; they are not criminals.
講到台灣的外籍新娘,也是貧窮,也是要逃,不只幫自己逃,也託付著家鄉人的期望和壓力要讓他們也一起脫離窮苦。不然,是誰要嫁來這個沙文又歧視貧窮的島嶼?我很幸運,來歐洲遇到種族歧視是我自己得擔起來的,因為我什麼也不用逃離,沒有經濟壓力、政治迫害,是我自己選擇要來的,要回去家裏還會張開雙臂歡迎,但就算這樣,異鄉人的痛楚也是刀刀刻劃在心中,更何況是比我客觀條件還差上千百倍的外籍新娘呢?小孩子國語講不好,反映的是外籍新娘融入社會的問題(有沒有有系統的協助他們學中文?)以及台灣工時過長的問題(以至於要靠外籍勞工來帶小孩),怪罪異鄉人,常常只是原鄉人便宜的推託之辭。
當一位異鄉人站在您的土地上
彷彿入侵者必須要接受充滿敵意的批判
我不曾有犯罪的思想
然而異鄉人似乎帶著原罪
我像是一個被鐵柱圍關的囚犯
“台灣,一個讓我築夢的國度” ~ Blessie(菲籍監護工), Taiwan
這個世界,只要這嚴重失衡的貧富不均繼續存在,就永遠有人要逃,擋不住的。
小花
移民造成的問題在各大小富國到處可見,但這是移民本身的問題?還是跨國鉅大貧富差距的問題?如果不是在家鄉窮到怕了、窮到絕望了,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離鄉背景,帶著可能十年再也見不到親人的苦楚,冒著生命危險又揹上一身債(從10/2001-10/2002,共計有323人死於這條南北偷渡途上),來到美國打著絕少有健康保險,甚至最低工資也拿不到,時有時無的工?我當時在UCLA有個大學部的朋友,十幾歲時從薩爾瓦多偷渡來的,來了到處打零工,搬磚頭什麼的都幹過,熬到了二十幾歲終於拿到居留權,才有辦法繼續受教育,三十歲出頭他才終於將要大學畢業;然而他是鳳毛麟角的幸運案例。在北卡的馬鈴薯田上辛勤採收的,是那些擠身在有如納粹集中營般的臨時小屋的農工,天天只求收成好,好讓他們可以努力工作,賺取那在地人看來微薄,對他們來說卻有如甘霖的工資。
再談到財政,沒有文件的移民是拿不到政府社會福利的,甚至,他們還對美國國家財政有貢獻,因為根據他們的低收入而該拿到的退稅(他們領的工資是被扣過稅的),他們一毛也不能/不敢拿。甚且,還有些明明有身份的移民(我就遇過),他們討厭自己被視為負擔,而不肯利用社會福利去舒緩自己的經濟難題。
接著是合法性,法律是人定的,以前促成美國經濟起飛的合法歐陸移民,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可能有一堆都拿不到移民資格,為什麼呢?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大概就是congestion effect大於勞動人口成長的利益,因此老移民現在只要"優秀"的新移民,因此那些"不優秀"的、沒親戚的就變成"非法"了。只是,試問他們究竟犯了什麼不可赦的罪?難道,想要逃離怎麼努力也無法改善的貧窮也是罪?他們的不同,只在於有沒有身份、有沒有文件。They are simply undocumented; they are not criminals.
講到台灣的外籍新娘,也是貧窮,也是要逃,不只幫自己逃,也託付著家鄉人的期望和壓力要讓他們也一起脫離窮苦。不然,是誰要嫁來這個沙文又歧視貧窮的島嶼?我很幸運,來歐洲遇到種族歧視是我自己得擔起來的,因為我什麼也不用逃離,沒有經濟壓力、政治迫害,是我自己選擇要來的,要回去家裏還會張開雙臂歡迎,但就算這樣,異鄉人的痛楚也是刀刀刻劃在心中,更何況是比我客觀條件還差上千百倍的外籍新娘呢?小孩子國語講不好,反映的是外籍新娘融入社會的問題(有沒有有系統的協助他們學中文?)以及台灣工時過長的問題(以至於要靠外籍勞工來帶小孩),怪罪異鄉人,常常只是原鄉人便宜的推託之辭。
當一位異鄉人站在您的土地上
彷彿入侵者必須要接受充滿敵意的批判
我不曾有犯罪的思想
然而異鄉人似乎帶著原罪
我像是一個被鐵柱圍關的囚犯
“台灣,一個讓我築夢的國度” ~ Blessie(菲籍監護工), Taiwan
這個世界,只要這嚴重失衡的貧富不均繼續存在,就永遠有人要逃,擋不住的。
小花
記下
If you are ever interested in campesino/labor issues for your academic research, or maybe for paid work down the line. I am setting up a project (see www.farmersfightback.org) on agribusiness and I have been working with the peasant farmer organization Via Campesina (see www.viacampesina.org). They are a great group and they need to nild more links to peasant farmers in china (where something like 200 million farmers have been pushed off the land).
威廉送來的信。
威廉送來的信。
Sunday, November 06, 2005
台灣,在布魯塞爾國際獨立影展
焦點導演︰鄭文堂
5/11/05
THE PASSAGE 經過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105’/couleur/35mm
今天去了放映前的座談會(主要是為了之後的珍珠奶茶啦 :p),問導演過去的社運經驗是否讓他在拍片時總帶有政治使命感,又是否會嘗試以影片為工具去散發個人想要傳達的政治影響。導演笑笑說︰「是有使命感,但很高興已經越來越淡、越來越不著痕跡。以前是拿著斧頭拼命砍出明顯的字跡,現在可以輕輕帶過去了。」又之前說︰不管拍什麼,就連這片故宮邀請他拍的「經過」也還是以人為主。
我對自己說︰對人關懷,但不強加給他人自己信仰的關懷。
「經過」一些手法很有趣,但拍得實在很故意,明天再去嚐嚐「明信片」和「風中的小米田」。「山有多高」聽說很讚?
p.s. 有趣的例子呀,像她的動畫部份,本來該是血腥殺戮的戰爭和撤離,都變成滑稽的線條,現在回頭看故宮的存在與繼續存在原就是荒謬的巧合。
6/11/05
THE GIRL WHO KNITS
De Chwan-Jy SUN
Taiwan/Documentaire/90’/couleur/Béta SP
HOW HIGH IS THE MOUNTAIN
De TANG Shiang-Chu
Taiwan/Documentaire/56’/couleur/Béta SP
BADU’S HOMEWORK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36’/couleur/35mm
POSTCARD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52’/couleur/35mm
5/11/05
THE PASSAGE 經過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105’/couleur/35mm
今天去了放映前的座談會(主要是為了之後的珍珠奶茶啦 :p),問導演過去的社運經驗是否讓他在拍片時總帶有政治使命感,又是否會嘗試以影片為工具去散發個人想要傳達的政治影響。導演笑笑說︰「是有使命感,但很高興已經越來越淡、越來越不著痕跡。以前是拿著斧頭拼命砍出明顯的字跡,現在可以輕輕帶過去了。」又之前說︰不管拍什麼,就連這片故宮邀請他拍的「經過」也還是以人為主。
我對自己說︰對人關懷,但不強加給他人自己信仰的關懷。
「經過」一些手法很有趣,但拍得實在很故意,明天再去嚐嚐「明信片」和「風中的小米田」。「山有多高」聽說很讚?
p.s. 有趣的例子呀,像她的動畫部份,本來該是血腥殺戮的戰爭和撤離,都變成滑稽的線條,現在回頭看故宮的存在與繼續存在原就是荒謬的巧合。
6/11/05
De Chwan-Jy SUN
Taiwan/Documentaire/90’/couleur/Béta SP
De TANG Shiang-Chu
Taiwan/Documentaire/56’/couleur/Béta SP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36’/couleur/35mm
De CHENG Wen-Tang
Taiwan/fiction/52’/couleur/35mm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