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公投 - 我的個人看法

以下是剛剛在小逸版上的留言:
今天才路過拜訪,有幾點是我想講的,而且是我自己的立場,不代表活動發言:

1. 這樣說大概不是很實際,但我覺得台灣的國際地位沒有一個政黨有權利把她拿來當作選舉遊戲來玩弄。為什麼民進黨要提入聯?又為什麼國民黨要喊返聯?還不是因 為體認到台灣人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因此希望把這些人全都歸到自己的陣營裡頭。其實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況會是:兩個公投都過,而且平分秋色,讓兩個陣營認 清主體意識是共識,不是partisan issue.

對外的話,大家都清楚入/返聯公投完全就是阿Q行為(或者套句某美國東亞政策分析家的話:a cynical move),過了也沒辦法改變現狀。但是好處在哪裡?是國際媒體很可能會報,是我們的主體意識可能會有被好好呈現的機會。我覺得軒哥(跟著大家一起叫: p)這句話:「只是人一旦掉進泥潭裡,若不想一直陷在那裡,就不得不掙扎」其實是公投這件事背後代表的真正意涵,它是一個用大聲嚷嚷的方式來掙扎的手段。 如果國際上還搞不清楚台灣人想被叫作台灣人的意願,那也不用談什麼國際社會的認可了。

拒領公投票在我看來是非常下等的作法,因為那除了自命清高之外,骨子裡還有什麼?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是要要求英國人將印度主權還給印度人,美國大學生發起拒 買血汗工廠衣物的運動,是要強調成衣工人工作條件的不合理,可是杯葛此次公投到底是要抗議什麼?又,值得杯葛產生的代價嗎?另外,什麼叫作公投的「神聖 性」?是要養肥以後供奉神明用的嗎?公投這東西本來不就是,因為某議題在議會裡頭不受注意,所以才乾脆丟出來讓大家沸沸揚揚來討論的手段嗎?我覺得公投根 本就應該要「俗世化」、「平民化」,把公投頭上的黃金光圈拿掉,它才會是一個真正代表直接民意的民主程序。

2. 澄清主體意識為共識的好處在哪裡?我認為是讓台灣民主健全一點,一旦澄清主體意識是多數共識以後,大家就不用在那邊掏心掏肺地喊說我最愛台灣,或是只有 『我們』是正港的台灣人。一旦政治家/政客們體認到愛國主義/國族主義無法有效吸票的時候,他們才會專注在用政策、牛肉一較高下,這就是所謂的誘因。

老實說,我個人認為不論是所謂本土文化代表去挺馬蕭,或是外省人後裔去挺長昌都是非常好的現象;這表示我們的政治文化已經開始在跨出族群的隔閡。說我天真 無知還是樂觀都好,但我真的不買那套什麼:大家不要傻了,國民黨是騙肖仔,對外說愛台灣,背地裡去北京出賣台灣之類的說法;不過我的確也贊成:國民黨應該 將他們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看法說清楚,不能只喊要拼經濟。一個國家層級的執政政府,不管是哪黨執政,都必須在外交、內政上有一定的看法和施政藍圖,否則就是 沒有執政的擔當。

3. 講到民進黨政府補助學生參加示威這點,我們去見駐歐大使高英茂時其實有被詢問經費上有沒有困難,但我們當場說明經費都向私人募捐,無需協助。

9 comments:

IHL said...

老在小逸那兒聊這話題,好像會搶了007的鋒頭,所以移來你這兒聊。

我最近一直有個疑問,什麼叫做「主體意識」?要如何「澄清」?感覺起來好模糊,好像跟「嘗試證明『我愛台灣』差不多」。我以為的主體意識就是所有的政策、行事都是以「為了台灣好、為了台灣人民好」為出發點,難道不是嗎?

我認為獨立與否,各有好處與壞處。既然如此,主張獨立就不會是為了台灣好的唯一選擇。也因為各有好壞,而且好處壞處都很明顯(再加上其他的諸多因素),所以公投的結果肯定是很分歧的。

誠然,國際社會的支持對台灣很好,所以我主張應該默默的做務實外交,然後由外而內的讓國際支持台灣。而且因為公投的結果肯定是很分歧的,所以(在大主流意見形成之前)根本不應該辦,因為如此一來只會讓國際社會更加誤解台灣的狀況。

另外,國際社會接觸到的資訊肯定是很簡化的:誰有心思(和空閒)去針對跟自己沒關係的事情深入瞭解?所以不需要抱怨外國媒體以及外國人對此資訊的簡化,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要體諒、理解,並以此方向著手去做改變。

最後,所謂「外省人」反蔣的也不少。當年辦「自由中國」的雷震等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常看文章的 blackjack 兄也寫了不少 (http://blog.udn.com/blackjack;http://bloguide.ettoday.com/blackjacktw/;或或用「blackjack」及「外省人」為關鍵字字google)。所以支持者的顏色,與省籍本來就不是絕對的。

當年的雷震會轉而有台獨傾向,也是為了「國家正常化」:將老蔣借海峽戰爭及反共大陸之名,行軍備擴張、獨攬軍政大權之實的藉口去除。

我覺得很諷刺的一點是,今天,台灣內部制度已經「正常化」了。社會卻因為制度的正常化(規律的選舉),而被挑動得很不正常。

在我看來,所謂「主體意識」也不過是意識形態之爭,不論統獨與否,讓台灣的人民生活更好、經濟更繁榮、武力更強盛(不過兩黨現在因為鐽震案,都在講「台灣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更多國家與台灣有互動,都是將來與中國談判(不論要統要獨,我認為與中國談判都是不可避免的)的籌碼。然而要怎麼做才能增加籌碼,顯然大家都各有高見,意見也不盡相同(例如:要不要辦入聯公投...),所謂民主自由,就是理性的包容這些不同的意見,然後根據憲法或其他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力,直接或間接的投票決定,不是嗎?跟什麼主體意識(不論它是什麼)應該是沒關係的。

這些被愛恨情仇煽動著的台灣人,缺乏的不是主體意識,而是民主素養。而這些能理性思考,需要政策牛肉的台灣人,也不需要主體意識,而是政策牛肉。

不過小逸版上那位 Pei-Hua 說得是真理:一旦自己的理念成形的時候,就很難被說服去改變。所以為自己的理念努力,就對了。

Anonymous said...

啊。應該要介紹一下...

小螺,這是軒哥,是我們在北卡認識的好朋友,現在在U Penn醫學院當鴨屁股,上次還特地去費城找他們。軒哥,這是小螺(怡伶),是我很要好的大學社團學姐,現在在比利時念經濟博士。

介紹完畢。退場。你們慢慢聊:P

IHL said...

@_@;

那個......為甚麼叫「鴨屁股」呀?

IHL said...

不好意思,剛剛喝完咖啡後,一邊聽著自然捲,一邊殘害著魚類族群的脊椎神經時,不知為何突然想通了「鴨屁股」的由來......

Anonymous said...

哈哈,鴨屁股是育民發明的喔,好像是前年回台灣聚會時他靈感湧現時的得意傑作。

Anonymous said...

軒哥的話,我大部分都贊同,但是我也覺得你有誤解我意思的地方,我就盡力清楚地一點、一點回吧,如果還是有不清楚的地方,大概也是我自己還不清楚。;-)

1. 台灣人的主體意識: 在Wiki找到的主體意識定義是這樣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refers to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 which a person is constantly aware of himself as well as outside factors." 我自己對台灣人的主體意識這糢糊概念的界定則是 -- 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認知」自己及其他島民是一個與島外人群有明顯差異的群體,不僅生活在同一結構制度下(i.e.同一憲政體制),對外跟其他群體或制度互動時,也面臨類似處境與享有類似經驗(i.e.因為你是台灣來的而如何如何)。所以當我提到台灣人的主體意識時,我並不認為那必然是判別統獨意向的絕對指針;他們的相關性是一定存在的,但仍要分清楚這是兩碼子事。

2. 公投要不要辦很明顯和選舉利益有關,是一個對各黨屬性和定位的宣告以及拉攏意識形態選民的作法。不過好玩的是,當民進黨喊入聯後,國民黨為什麼要馬上跟進提返聯,而非純粹杯葛入聯公投?我認為這很明顯地顯示出有(我所謂)主體意識的選民已經成為多數。所以,我才會說用公投或其他大聲嚷嚷的方法來吸引國際社會注意是一個可行的手段,但我也認為要辦入/返聯的話,不如合併成一個像是超級民意大調查的公投,只要問:「你贊成政府繼續申請成為聯合國會員嗎?」像這樣的公投過了的話,國際媒體的效應會很大,透過民意的直接反動也會讓各國政府難以再用政治利益的簡單理由來迴避面對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困境。

我會說這次的公投話題除了又增加國內藍綠政爭話題一則外,在國際視聽上其實算是小有建樹,尤其是因為中國遊說各國政府進行打壓。因為身在民主國家的人民可以覺得公投議題爛透,但絕不會有人否定可以自由提出公投議題的民主程序,因此歐美配合中國而對公投做出的批評反倒顯示出台灣所受到的箝制與威脅。(見:經濟學人文章)

3. 如上,我認為務實的外交當然要做,但是偶爾也要大聲嚷嚷,不喊沒人知道痛,或是不能再假裝不知道我們的痛。

4. 我講的省籍和顏色是民主後的政黨屬性選擇;你講的省籍和顏色(那時候有分顏色嗎?)是戒嚴下,在獨大一黨和黨外之間的選擇。這個年代要分清楚。

5. 不曉得軒哥對民主的想像具體是如何?民主當然是要讓所有意見共呈共現(例如:我覺得杯葛公投是下等的作法,但我不能否定他們提出杯葛的言論自由,但我可以批評。)主體、統獨、歷史情結等等都是形塑多元意見的元素,就像經濟、教育、國防一樣。當然偏情緒性的投票行為是便宜了政客/政治家們,尤其是那些專長搧動卻沒有政策牛肉的,但我不會說這些選民沒有民生素養,充其量也只是他們在乎某些大方向或是無法多作改變的元素多過於比較實際、有立即可見利益的元素。

我自己也是偏好軒哥大致勾勒出的理想民主形態,亦即少一點情緒、多一點牛肉,這樣我也覺得才不會白白用納稅人的錢養肥了一群專練流利口才卻不努力培養政策分析/執行能力的民代和官員。但問題是要怎麼樣讓選民們少在乎一點情緒、多在乎一點牛肉?或是,當選民們在情緒上在乎的元素都差不多的時候,當政黨在情緒上無法搧風點火彼此的差異的時候,是不是台灣就終於會有以政策牛肉一較高下的選舉?

IHL said...

我十二萬分的同意你的第二點,如果十二萬分是滿分的話... ^_^

IHL said...

剛剛去讀了一下你引用的 Wikipedia「Subjective consciousness」,那個 entry 應該是 psychological term(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_Gurdjieff),討論的是「意識」:一個目前仍然十分難以「科學化」的「哲學性」問題。直接引用來詮釋「台灣主體意識」,也許並不恰當(雖然我非常喜歡你的解釋)。

我試著 Google「台灣主體意識」,很難判定來源,也查不到具體的定意與解釋。我覺得這大概可以歸屬為「選舉語言」一類:選舉的時候拿來講一講,煽動一下大家的情緒,也從來沒有媒體認真的追究過那到底是什麼意思...

Anonymous said...

呃,打混被發現。:-p

我雖然不確定心理學和政治哲學用「主體意識」此詞是否有明確關聯,也不知道源起到底在那裡,但是這語彙和馬克思主義裡的階級意識有很高的重疊性。例如:我剛亂古狗到的西方政治思想書籍有:這段

不過用在台灣政治上,指涉的差不多是在共同經歷過並正在面臨的對內與向外經驗及處境等等「客觀條件」下,同時慢慢醞釀出來的「我們是(目前仍認同著不同國名的)台灣人」這樣的社群意識。

主體意識也被用在民族主義的學術討論裡頭。猜想(完全是猜想)這大概是台灣開始大量使用這個辭彙的來源,以達成早期的建"國"(nation-building)論述。只是這個"國"是國族,在台灣所有人的共同歷史仍然短暫、族群隔閡仍舊存在的時候開始要勉強用血統、語言來形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排他性。我也猜想,這大概是近來為什麼會有「台灣是移民社會」這樣的說法逐漸被釋出,以達成和解共生。